应对督察“怪象”频出实不该

[ 打印 ]
来源:中国环境报 时间:2018-07-16

  中央环保督察“回头看”就如同一场大考,让地方政府战战兢兢。一些地方平时整改不努力,如今动起了歪脑筋,笨招怪招频出。临时出台文件、治污工作打折扣、搞变通、弄虚作假、欺上瞒下的招数屡见不鲜,生态环保领域的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不断曝光。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真刀真枪地干,花拳绣腿、虚张声势怎能过关?

  平时不作为,临时抱佛脚

  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“回头看”是从5月30日起陆续启动的。而督察组发现,一些地方的整改措施和方案都是在2018年5月底甚至是6月初出台制定的。“之前督察整改久拖不决,看到‘回头看’要入驻了,就马上发文件做部署,完全是为了应付督察,逃避追责。”督察组成员说。

  比如,记者跟随督察组现场督察时发现,有不少本来属于2016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中明确的整改事项,但时隔两年,直至此次“回头看”前才着手整改。比如,垃圾填埋场的污染问题久拖不决,在督察组到达前夕才匆匆采取覆土、覆盖无纺布防尘等措施。

  更有甚者,个别地方为了应付督察而临时编造虚假文件,河南省范县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、治污设施运行台账就这样出炉了。个别违法生产企业在督察组到达前才停产,“赶制”的运行台账漏洞百出,甚至不同记录中的具体停产时间都不一致。

  平时不努力,临近考试抱佛脚。“以督察人员的工作经历与经验,哪能连这样的表面文章都读不懂?”中央第二环保督察组(内蒙古)总协调人说,“污染治理不同于背单词、记公式,需要科学评估、系统施策,否则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,得不偿失。”

  表面在治污,实际掩问题

  “忙不忙?明天要去哪里?计划在这里呆几天?”下沉期间,有地方官员夜访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驻地,以关心为名,旁敲侧击探听督察组行程和检查对象。“这说明,地方整改不严不实,极有可能存在敷衍、虚假、表面整改。因为害怕督察组发现问题,所以想方设法打探消息。”

  表面整改、敷衍整改等生态环保领域的形式主义是此次“回头看”聚焦的重点问题,但个别地方却在督察组面前上演了“整改秀”:特警、环保、住建、街道及新闻媒体齐上阵,拆除违规建筑的行动声势浩大;而一桥之隔,新违建的施工正紧锣密鼓。

  以拆除设备之名,行生产运行之实,江西宜春本应已经关停的企业一直在生产,而且没有任何治污设施。通过调整河流考核断面,在不采取任何污染治理措施的情况下,广东省考断面达标数量增加两个,不达标数量减少一个;宁夏银川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明明还在,但整改问题已经被销号并公示。虽然掩耳盗铃难以蒙混过关,但总有人抱有侥幸心理。

  “环保督察就是奔着问题去、奔着责任去,切实把问题查清楚,把责任落下去。问题导向、紧盯责任、较真碰硬,始终是督察工作的内在要求。”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负责人强调。

  有部署没落实,罚单成空文

  细数已经曝光的典型案例,许多问题都存在已久,而且地方环保部门也进行了查处,但罚单成空文,问题日益严重。

  宁夏余光能源白天停产、晚上生产,污染直排而且屡罚不改;罗平锌电整改时间过半,才发现堆存的危险废物总量远超之前的测算规模;33张罚单难阻新义煤矿违法排污,中央环保督察现场仍有基层领导为其站台。

  这一方面暴露出环境执法仍存在重形式、走过场等问题,另一方面也说明,地方政府没有真正将环境问题重视起来,更没有真正将群众利益放在心上。

  记者拿到了一份地方“一把手”给督察组的工作汇报,洋洋洒洒十多页,但定性分析多、定量分析基本没有,面上的情况介绍多、具体案例基本没有,一般性内容多、聚焦整改内容基本没有。如果整改工作这么抓,成效怎让人信服?

  “实事求是汇报情况,严肃认真进行整改。”云南省副省长王显刚这样告诫地方领导班子,问题摆出来是第一步,还要扎扎实实抓好整改。“千难万难的第一难,就是要解决你们的问题。只要领导班子下定决心,就没有多大的问题。”

  • 省内环保
  • 国内环保
  • 国外环保
  • 环保相关
  • 媒体环保
  • 省直部门
  • 政府网站